第二課:認清戰場所在

隱私已死」這句話流行起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現代設備雖讓我們生活便利,但同時也收集了大量令人震驚的個人資訊。而且,由於我們如此依賴這些設備,沒有人會突然捨棄手機、筆記型電腦和信用卡,然後退居山林。這種無奈的情緒完全可以理解。

但隱私並未死亡。若說隱私已死,就完全誤解了21世紀隱私之爭的真正戰場所在。

現今爭取隱私權的鬥爭,其重點並非阻止資訊被收集——這艘船早已啟航。如今最關鍵的隱私戰役,關注的是資訊在被收集如何被處理。這些戰役的結果,將在未來數代人的生活中產生真實影響。

資訊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被收集;接著被處理;最後被共享。資訊科技專家稱這個過程為「資料流」。

收集、處理、共享——每個階段都是一個獨特的隱私戰場。

舉例來說,當你在網上購物時,關於你的身份、購買的商品、購買時間、送貨地址以及付款方式等數據,都在購買時被收集。這些資訊隨後被納入一個更龐大的歷史記錄,記錄著你曾購買的其他商品、這些商品的其他去向、你採用的其他付款方式,以及這些數據綜合起來對你作為顧客及一個人的描述——這便是資料處理。接著,這個龐大的記錄常常被共享或出售給那些認為此類數據有價值的人,例如行銷公司、信用機構或政府部門——這就是共享。資訊就這樣不斷流轉。

而那第一階段:收集階段,正是許多人提起「隱私已死」時所指的所在。這種說法其實是在主張,認為我們不可能有意義地遏制現代大規模的數據收集潮流,而這一點確實不無道理。

但至於後兩個階段——處理和共享,才是現代隱私戰場所在。

隱私不會在個人資訊被收集的那一刻便消失。若真如此,那麼專注於保護已收集資訊的網絡安全產業,也不可能發展成數十億美元的大產業。

有許多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在我們明知或不知情地交出數據後,仍保護我們的隱私。將這些工具轉化為具有強制力的法律、政策和規範,正是當今隱私權倡議者奮力爭取的目標。

一個實際解決方案是迫使公司和政府承認存取權——也就是他們必須在接到要求時,立即交出所有關於我們的數據報告,就像我們現行處理信用報告一樣。另一項則是刪除權,較常被稱為「被遺忘的權利」,要求那些收集我們數據的機構在一定期限後刪除所有數據,包括像 Google 這樣的搜尋引擎。第三項則是限制權,對在未獲得明確同意的情況下共享或出售我們數據的公司進行嚴厲懲罰。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雖然我們應繼續努力限制大規模數據收集,但任何試圖大規模逆轉這一趨勢的努力,都只會徒勞無功。我們的希望,在於把注意力轉向資料流中的後兩個階段:處理和共享。

隱私並未死亡,但如今確實減少了許多。阻止資訊收集曾是20世紀隱私倡議者的目標,他們已經失利。保護我們在資訊被收集的個人資料,才是21世紀真正的隱私戰場。我們越早理解並接受這一點,就能越早開始奪回我們的隱私。

如何談論隱私與大數據: *現今爭取隱私權的鬥爭,不在於阻止我們個人數據的收集,而在於數據在被收集後如何處理。*資訊流動分為三個階段:收集、處理與共享,每個階段都是一個獨特的隱私戰場。對數據收集的鬥爭已然失利,而現代隱私倡議者正針對處理與共享展開戰鬥。那些聲稱「隱私已死」的人,誤解了在網際網路時代隱私爭奪戰的真正戰場。隱私不會在個人資訊被收集的那一刻便消失;否則,專注於保護已收集資訊的網絡安全產業,也不會成為數十億美元的大產業。

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重新掌控你個人數據的概念可能讓人感到壓倒性,但實際上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只需支付一定費用,網上聲譽管理專家便會替你在網路上搜索誰持有你的資訊,將其刪除或更正,並持續監控你的線上形象,隨時處理新出現的資訊。這被稱為 ORM(網上聲譽管理)。你可以上網查查,看看是否適合你。 許多團體聲稱通過「匿名化」數據——即移除姓名、出生日期等關鍵識別資訊——來保護其持有的數據。這種方法過去有效,但如今已不再可靠,因此別被愚弄。如果你對網上流傳的數據感到擔憂,就要求將其刪除。而且別害羞:許多州的法律要求公司在接到要求後必須刪除你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