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無隱瞞理由陷阱

試圖侵犯他人隱私的人,常以一個普遍且狡猾的論調為行為辯護,大意是:「請給我存取 xyz 的權限;如果你沒做錯什麼,那就應該沒什麼好隱瞞的。」

隱私權倡議者稱此為「無隱瞞理由」論點,而這正是一個陷阱——一個歷史悠久的陷阱。自凱撒時代以來,掌權者就不斷利用這類論調。如果你正好成為這種論調的對象,就意味著有人試圖把你逼入一個脆弱的位置,使你難以擺脫困境。

無隱瞞理由陷阱之所以歷經考驗,其根本在於乍看之下似乎合情合理。畢竟,守法端正的人、模範員工與忠誠的伴侶並不會藏有黑暗危險的秘密。如此一來,你一開始就會被標籤為可疑人物,被迫處於劣勢;而若你願意交出隱私,便能立刻獲得免除更多疑慮的「救贖」。若試圖為自己辯護,反而只會顯得更加可疑,進而不配享有隱私。

然而,擺脫這個陷阱並非難事,只要仔細審視這個論點。

它的整個基礎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上——認為有隱瞞之事本質上即代表罪惡或錯誤,換句話說,就是「所有秘密都是壞事」。只要揭穿這個欺騙且荒謬的謬誤,陷阱便會土崩瓦解。

我們每個人都有秘密,這並無可恥之處。事實上,許多秘密對人們有著正面的影響。戀人或摯友間保守的秘密能夠加深彼此間的連結;醫生與病人間共享的秘密,則創造出坦誠面對個人隱痛的空間;商業夥伴間的秘密,不僅促進創新,還能保護創意人才的智慧財產。

秘密是現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限制他人存取我們的個人資訊,能讓我們塑造並維護自己的聲譽,並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他人對我們的看法。這是因為我們的大部分個人資訊都僅以零散片段存在,而這些片段若被斷章取義,往往會描繪出一個失真且不完全真實的我們。

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很快形成第一印象,只憑寥寥幾個片段,完全忽略了人們生活的複雜全貌。因此,追求隱私往往並非為了隱藏邪惡,而是為了確保我們不會被誤解或被輕率評斷。正如法律教授丹尼爾‧索洛夫所言:「個人資訊能揭示許多人們的個性與活動,但卻常常無法全面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全貌。」

在互聯網時代,被數位空間中的誤解變得司空見慣,且可能引發重大的現實後果。我們的言行極易遭人誤讀。切記,沒有人能完全掌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我們都有權利對他人作出判斷與評價,而隱私所涵蓋的遠不僅僅是秘密。

然而,以「沒什麼可隱瞞」為由剝奪我們限制他人存取個人資訊的權力,意味著我們失去了在塑造自身聲譽上發揮主動作用的權利。這是一項極為重要且值得捍衛的權利,因為大多數人確實有秘密需要隱藏,而這絕對無可厚非。

如何談論「無隱瞞理由」論點: *這種陷阱建立在所有秘密本質上都是罪惡或錯誤的錯誤前提上——這說法荒謬至極。*戀人、摯友、商業夥伴以及普通熟人之間的秘密完全正常,且通常無害。限制他人對個人資訊的存取,使個人能夠掌控自身聲譽,這是適應現代社會的重要要素。秘密無可厚非,即使沒做錯事的人也有許多需要隱藏的事情。我們的個人資訊零散存在,常被斷章取義;因此,我們想避免被那些急於下定論或明顯企圖損害我們聲譽的人誤解,這完全合情合理。在互聯網時代,這種情況屢見不鮮。若一個人沒有任何秘密,又能有多有趣呢?

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所有裝置皆具備隱私設定,請花上五分鐘學習如何使用它們。只需簡單的調整,便能大幅保護你的個人資訊。大部分裝置的預設設定往往對隱私最不友善,因此務必更改。這或許不適用於你購買的每項新科技產品,但對於那些成為你日常生活重要部分的裝置(例如手機)而言,這應當成為標準作業程序。 低科技的解決方案有時比高科技的時髦產品更能有效保護你的秘密。只需在筆記型電腦攝像頭上貼上一個3美元的塑膠滑蓋,就能比加密更好地防範駭客入侵。鎖定手機時,請選擇傳統的四位或六位數密碼,而非炫目的臉部辨識或指紋辨識技術。因為模仿臉孔和指紋變得日益容易,但破解一個人的大腦卻依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