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通往地獄之路鋪滿善意

許多威脅我們隱私的事物,最初都是出於最好的意圖,旨在達成值得讚揚的目標。這些都是只有非理性的人才會反對的事物:在小學前設置的速度攝像機以保護孩子免受魯莽司機的侵害、針對潛在恐怖組織的監控行動、用來幫助我們整理生活的數位家庭助理……這些以及其他類似的東西,都是源自於創造一個更安全、更便利世界的真誠願望。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些出於良好意圖的目標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轉變和擴大。專家稱之為「任務蔓延」。當一項侵犯隱私的技術工具被用於超出其原始目的和目標之外的用途時,就會發生任務蔓延。不論是在執法、情報收集還是消費者數據收集中,任務蔓延常常是最嚴重隱私侵犯的根源。

而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促使任務蔓延的最大因素之一是政治領導的更迭。民主國家往往像鐘擺一樣擺動,競爭黨派和意識形態在每幾個選舉週期中輪替上台。這種擺動可能使原本專注於某個特定群體或社區的監控計劃,根據當權者的主流社會態度和政治偏好,轉而針對全新的目標群體。

另一個導致任務蔓延的原因,是在初始設置該技術時未能考慮透明性和問責制。當政府、社區或私人行為者倉促部署侵犯隱私的技術——只看到眼前要解決的問題,而沒有前瞻性地規劃數步——他們就會忘記建立適當的監督、指南和控制機制。沒有這些措施,監控計劃就更容易偏離初衷,被用於不相關的任務。

貫穿任務蔓延問題的共同線索就是短視。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數位助理會從幫你管理購物清單變成記錄你在私人對話中說某些關鍵詞的頻率,因為賣給你的公司現在對此產生了興趣;這也是為什麼在你家附近又多裝了六個速度攝像機,雖不靠近學校,但卻是為了給去年濫用公款的地方領導創造利潤;以及原本專注於公共安全的監控計劃最終針對那些僅僅表達了不合時宜觀點的無辜群體。

最著名的現代任務蔓延案例是愛德華‧斯諾登於2013年揭露的事件。他作為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披露該機構非法收集和分析數百萬美國人的電話和網際網路記錄。儘管最初這一行動被辯稱為反恐措施,但後來證實NSA利用該計劃收集了大量其他活動的數據,公然違反了第四修正案。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廢除監控?那將不切實際。最終,我們希望能夠擁有當初承諾給我們的——安全、保障、便利——在一切都亂套之前。所需的是更好的保障措施。

解決方案不是「別用這項技術」。我們永遠不應停止享受新技術帶來的好處。正確的做法是「只有在能夠明確定義其目標與目的並能夠對其進行監控的前提下,才使用這項技術」。

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確保有效的監督和問責機制到位。因為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如何談論任務蔓延: 威脅我們隱私的大多數事物最初都是出於達成值得讚揚目標的善意,但歷史證明,這些目標往往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轉變和擴大,使我們容易受到「任務蔓延」的影響,即侵犯隱私的工具被用於超出其原始目標的用途。 *必須通過適當的保障措施來抑制任務蔓延。*在使用新的侵犯隱私技術之前,應建立透明度、問責制等規則和防護措施,並定期監控該技術,確保它未以問題方式超出原本的用途。

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不要過度分享你的電話號碼。時代不同了。過度分享以前僅意味著可能接到更多垃圾電話,但現在則可能招致詐騙犯和身份竊賊的關注。如果你想與新認識的人保持聯絡,從電子郵件或社交媒體訊息開始。謹慎決定向誰提供你的電話號碼,能讓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溝通渠道。 雲端儲存是你存放數據時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雲端運算對企業和希望在多個裝置間保持組織性的用戶來說是極好的工具,其好處多不勝數,但任何你絕對希望保持私密的數據,都不應存放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