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讓隱私變得有利可圖
有句老笑話:「換一個燈泡需要多少政客?兩個:一個保證會盡一切可能去做,而另一個則把燈泡擰進水龍頭裡。」
那些懷疑政客在關鍵時刻能否保護我們隱私的人,有一個強大的武器:利潤動機。請留意你花錢的地方,獎勵那些將隱私放在首位的公司。經濟槓桿往往是創造持久社會變革的唯一途徑。想要一個更私密的世界?就讓隱私變得有利可圖。
好消息是,這一趨勢已經大有起色,全球市場也已經注意到。根據《財富》雜誌,2020年美國增長最快的公司是一家軟體公司,其整個品牌都圍繞著幫助企業構建隱私計劃。商界中有許多人認為,提升隱私的技術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長領域。
這並不是說公司不依然能靠交易私人數據賺取數兆美元,當然它們仍然能。但越來越多的人現在知道自己的數據正在被出售,對此心生疑慮,而市場也在作出回應。那些曾經僅供間諜和極度多疑者使用的東西,如今已成為數百萬美國家庭的日常用品。
虛擬私人網路(VPN)提供裝置與網際網路之間的安全、加密連線,使他人幾乎無法追蹤你的瀏覽歷史與線上活動。最近一項消費者研究發現,在過去五年內,約有三分之二的美國網民曾使用過VPN。
專注隱私的網頁瀏覽器、強大的密碼管理器、雙重認證服務、「無法破解」的手機、承諾永不共享使用者資訊的搜尋引擎,以及以先進加密技術為賣點的安全電子郵件和訊息服務,這些產品都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並日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甚至連當下全球最大的公司蘋果,也加入了隱私風潮,以多年廣告活動宣傳「隱私。這就是iPhone。」的口號。這幾乎是在對消費者大聲宣告,購買蘋果產品意味著你的私人數據比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時更安全。你覺得他們這麼做是因為他們在乎隱私嗎?還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會帶來利潤?
如果你在意隱私,但又對現狀持有一點悲觀,那麼這就是通往你想要改變的最實際路徑。經濟方法的妙處在於,它不依賴我們崇高的理想或選舉結果,而是依靠自利與貪婪——而這兩者最終往往更為可靠。如果企業相信保護隱私能讓它們發財,或者不這麼做就會破產,那它們就更可能在隱私與利潤之間取得公平平衡。
當進展與掌權者的自利傾向一致時,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用金錢買到一個更私密的社會。
但我們必須謹慎行事。這其中也有陷阱。可能會出現一種隱私不平等,資金有限的人保護個人資訊的選擇會比富有者少;還有風險是,公司可能會誤導消費者關於其所提供隱私保護的真實程度,只提供最低限度的安全性以美化其品牌,並營造出虛假的安全感。
不過,我們正目睹一個有趣的時刻。從歷史角度看,保護個人隱私如今成為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利可圖的事業。
我們不應該過於悲觀。或許我們的立法者能夠撇開部落式的阻撓,通過有意義的隱私法來更好地保護他們所代表的人們。但經驗顯示,他們同樣可能什麼也不做,或只做最低限度的改變,並在新一波隱私危機爆發時將責任推給對手。
這種將隱私商品化的最新趨勢,可能是其在21世紀得以完好生存的最佳希望。我們非常有必要讓隱私變得有利可圖。
如何談論讓隱私變得有利可圖: 隱私如今已成為一種商品。市場已經為注重隱私的產品騰出了空間,主要企業也注意到了這一點。讓隱私變得有利可圖,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經濟槓桿是一種有效的方式,能促成持久的改變。 當進步與掌權者的自身利益一致時,它更有可能實現。如果企業相信保護隱私可以讓他們賺錢,或者不保護隱私會讓他們破產,那麼他們更有可能在隱私與利潤之間取得公平的平衡。
如何防止他人從你的隱私缺失中獲利: 養成定期為你的設備進行「春季大掃除」的習慣。找一天取消不需要的電子郵件推廣訂閱,刪除一年內未使用的應用程式,以及其相關帳號,並清除瀏覽器的歷史紀錄、快取與 Cookie。這能減少你的數位足跡,並有助於你發現異常活動。 盡可能避免使用自動填充功能。沒錯,它非常方便,但也意味著你的個人資訊被儲存在你可能不想信任的地方。多花幾秒鐘,手動輸入吧。如果你真的捨不得放棄,至少要使用具備自動填充功能的安全密碼管理工具。瀏覽器擴充功能也是同樣道理,它們雖然能節省時間,但通常充斥著惡意與侵入性的追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