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我們可以既有蛋糕又能吃蛋糕

人們喜歡以權衡取捨的角度討論隱私。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你可以選擇擁有隱私,或是選擇國家安全。」還有:「你可以選擇隱私,或是選擇你的智慧型手機。」甚至:「你可以選擇隱私,或是選擇那個你無法割捨的驚人事物。」其大意就是,隱私的減少是我們為了安全與現代便利所付出的一種代價。

這種零和思維必須停止。它既是智力上的懶惰,也是事實上的錯誤,並且讓他人得以肆無忌憚地利用我們的私密資訊而不受到應有的追責。

我們不應該問:「隱私還是xyz?」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既能擁有 X 又能保有隱私?」情況很少是非黑即白的。人生也很少只有這或那。當我們超越極端對立的思考模式時,通常能找到一個兼顧各方需求、解決各種挑戰的生產性中間道路。

拿閉路電視監控攝影機來說。在公共場所使用時,它們可以成為執法人員追捕恐怖分子和暴力罪犯的驚人利器。這些攝影機在捕捉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嫌犯時扮演了關鍵角色,並且在多起強姦與謀殺定罪中提供了重要證據。

但它們對隱私來說也極具問題。無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的公民權利團體都指出,隱私濫用的潛在風險彷彿直接取材自喬治‧奧威爾的《1984》。儘管如此,閉路電視的支持者卻主張,較少的隱私是我們為了安全所必須支付的代價——我們要麼擁有這些攝影機並繁榮發展,要麼拆除它們讓罪犯橫行無阻。

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有第三條道路,透過各種工具和技術來保護隱私,同時享有閉路電視帶來的安全效益。

有些城市制定了數據保存法,意味著捕捉到的影像只能保存有限的時間,之後會自動刪除。另一些城市則要求其攝影機配備隱私過濾器,只捕捉公共空間的影像,不包含家庭或後院等私人區域。還有的城市採用軟體模糊攝影機捕捉到的人臉,只在特定情況下顯示特定嫌疑人。也有城市制定了嚴格的透明規定,要求定期報告攝影機數量和位置、誰有權存取所捕捉的影像,並設置一定程度的公眾監督,以確保該技術符合社區所秉持的價值與原則。

所有這些措施都降低了閉路電視攝影機被濫用的風險,同時仍為執法部門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來保障我們的安全。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網路購物。有人常爭辯說,如果你想在像 Amazon 這樣的網站上購物,或使用共乘服務,或享受外送服務,那你就必須放棄你的數據;換句話說,我們的數據就是為這些便利所支付的代價。

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這些公司往往收集了遠超完成交易所必需的你的資料。解決辦法?數據最小化。這一原則主張公司應該只收集、使用並保存實現其目標所必需的最少個人資訊。換言之,只取所需,絕無多餘。

當你在網上購物時,賣家只需要知道你的姓名、地址與付款資訊。他們無需了解你全部的購買歷史,也無需知曉你的個人偏好,更不必保存你的付款資訊以供未來交易使用,當然也絕不該與完成交易無關的人共享你的資料。

當然,隱私是有取捨的。當然如此。但這些取捨遠不如那些從我們個人數據中獲利的人所宣稱的那般嚴重。

零和論點只是一場騙局。這種說法大多由那些極力從普通公民身上提取大量資訊,並把這種行為包裝成技術與社會規範自然且不可避免進化的一部分的團體所採用。但這並非自然,也非不可避免。我們不必在放棄隱私與過著實際生活之間做出選擇。

事實上,我們既可以擁有蛋糕,也可以享用蛋糕。所以,盡情索求吧。既要你的隱私,也要享有現代世界的便利。通常,都存在著一條能同時提供兩者的第三條道路。

如何談論隱私取捨的問題: 在談及隱私時,避免零和思維。*我們不應問「隱私還是xyz?」而應問「如何既能獲得某某,同時享有隱私?」*這個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這種思維讓他人得以利用我們的私密資訊而不必承擔責任。 我們不必在放棄隱私與過著實際生活之間做出選擇。我們既可以擁有隱私,也可以享有現代世界的便利。要求同時擁有兩者,因為通常總有第三條道路可以同時達成這個目標。

如何保護你的隱私: 你既可以擁有電子郵件,也可以擁有隱私。你可以使用 PGP 加密技術來保護你的電子郵件,這是一個流行的工具,能夠將你的文字亂碼化,使只有指定的收件人能夠讀取。PGP 會為你分配一個獨一無二的密鑰來鎖定你的郵件,而收件人則用他們自己獨特的密鑰來解鎖。PGP 容易取得、簡單使用,即使有人在途中截獲,也無法讀懂你的郵件。 對於簡訊也是如此。使用加密簡訊應用程式來保護你的簡訊。許多這樣的應用程式都可免費取得,只需在手機上快速下載即可。這些應用程式採用端對端加密、具備自動刪除選項,基本上無法被破解。自疫情以來,安全訊息應用程式已變得極受歡迎,讓你在發送簡訊時更具信心。